修行的兩種方法 王永成 修行的兩種方法 油彩畫布 53x45cm 2008

<印度教修行聖典,甘地的牀頭書>

    薄伽梵歌(Bhagavad Gita)本是印度不朽史詩摩訶婆羅多(I Mahabharata)的一部份,後來獨立出來成為印度教重要修行法典。甘地在英國殖民地時期入獄,除了隨身衣物,就只帶這一本「薄伽梵歌」。

    薄伽梵歌,是描寫三千五百年前的一場摩訶婆羅多的戰爭即將開始時,般度家族和俱廬家族的軍隊擺開陣勢,此時,般度的主帥阿周那(Arjuna)卻發現對面的敵人,居然很多是他的親戚朋友,阿周那遂陷於意志消沈與猶豫不決。後來,至上意識的化身克里斯那(Krsna)出現了,祂對阿周那做了很長的訓話,這些訓話的內容就是「薄伽梵歌」。

    薄伽梵歌,表面上是上主對軍隊主帥的精神講話,但內在精神上,卻是對生命智慧的論述,這些論述對世人帶來了心靈無上的啟示,這也是它能流傳久遠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 

<行動中見到不行動,不行動中見到行動>

在薄伽梵的核心意義中,現象界的「我」與本體界的「我」始終如一,「我」是不生不滅,是萬物之主,是控制了萬物法則之「我」,「我」就是萬物,「我」就是「我」。「我」奉獻一切,從來無所止息,亦無所行動,有所止息即是棄絕了上主之道,棄絕了奉獻,也棄絕了「我」。但「我」如果無所行動,又如何無所止息呢?

    在薄伽梵的教誨中,人類所有的目標、結果、成功、失敗等,都是來自上主,又回歸上主,所以成功失敗的行為結果終會如一。既然如此,人又何須有所行動呢?但薄伽梵說,人必須捨棄行為結果,在行動中見到不行動,在不行動中見到行動,才能擺脫業力,與「我」合而為一,達到上意識。這過程要透過行動瑜伽,不斷修練再修練,這輩子達不到,下輩子再繼續努力。

    針對人們常會陷入行動與不行動的困境,薄伽梵歌所提出的是一種解脫之道,是存在於至高「我」,又能在世間行動自如的無上智慧。

 

<薄伽梵歌與現代藝術>

    現代的藝術家,面臨著生活的壓力,世人的評斷,創作的苦痛,他要如何自由創作呢?在行動結果的執著中,他要如何行動?如何把來自上主的創作奉獻給上主?這使很多藝術家徘徊在意志消沈與猶疑不決中。

    假如,有一天,克里斯那駕臨了藝術家「阿周那」的工作室,祂將對阿周那有何開示?以下是蜜多所記述的「薄伽梵歌外一章」。

    薄伽梵說:藝術家無法透過不創作而達到藝術的解脫,他必須行藝術的瑜伽,在不創作中看到創作,在創作中看到無所創作,不執著於創作的結果,如此才不會被綑綁在藝術的「業」中,才能往藝術的終極實在前進。

    在藝術瑜伽的訓練中,先要棄絕「作品」的觀念,「作品」是一種執著,它使本體和現象分離,使「我」和「我」相互磨擦,激起火花,這火花困住了你,讓你深感痛苦,猶疑徘徊不知所終。所以,

    阿周那,你必須在「行動」與「觀念」中訓練,行動的創作,並無作品的呈現,它的作品是在行動中;觀念的創作,並無行動的呈現,它的行動是在觀念之中,所以藝術的行動,應是在行動中看到不行動,藝術的觀念,應是在不行動中看到行動。瑜伽是一種藝術,藝術的瑜伽將能使藝術家有創作的真智慧。

   另外,阿周那,你必須學習有智慧的呼吸,把呼氣獻給吸氣,又把吸氣獻給呼氣,呼和吸都是我所賜予,呼吸不能形成藝術作品,但你不能不呼吸,你必須把呼吸獻給上主,這是呼吸的藝術,它是本然存在的真藝術,是上主的作品,但你如果把它當作品,就會成是藝術的業,就會綑綁了自己,使自己迷失在執著之中。最後,

    阿周那,你需要經過不斷的修練,一年又一年,一世復一世,最終將會與上主合一,棄絕行動、棄絕觀念、棄絕呼吸,達到藝術的終極實在,進入永恆的喜樂之境。

 

<薄伽梵歌的無限可能性>

    在古印度那種粗糙玄秘的祭祀主義之下,卻能產生這麽精深奧麗的梵歌,著實令人驚奇,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印度神話所顯現的豐富性、無限可能性,本已具備強烈的創作精神,在這種精神裡,以神話為典範,印度的先哲們將很自然的回歸上主的大原之中。從人的原鄉出發,先哲的教誨其實就是上主的教誨,上主的教誨也就是先哲的教誨,這些教誨是不生不滅的,因為上主與先哲從來就無所教誨。2009.7.3王羅蜜多)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

(薄伽梵歌,希瓦難陀譯著,懷塵中文編譯,中國瑜伽出版社,1999年)

   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rowmi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