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找心靈的出口 王永成  尋找心靈的出口  油彩畫布 

 

拒學不是病,是一種行為。

我們經常看到報導,隨著社會的變遷,拒學症愈來愈多了,佔學生數的三到五﹪,尤其在國一高一等學習環境轉換時,最容易產生。

    拒學是一種病嗎?廣義來說,抗拒上學,就可能有某方面的病,包括身、心的。但如深入的觀察,拒學的因素很多,譬如校園霸凌、身體病痛、對功課不感興趣等諸多不同的來源,而其中真正構成疾病,也是最難處理的,應該是由於焦慮症所引發的拒學。

    焦慮症經常有先天遺傳的因素(或稱先天器質),在父母或家族中或多或少可看到它的影子。焦慮並不一定會形成拒學甚或更嚴重的精神疾病,但由於時代社會、家庭環境、意外、壓力事件等各種情境的因緣際會,可使焦慮從心靈的基底不預期的昇高、滿溢,甚到泛濫成災。

    焦慮的泛濫成災,如發生在小孩子身上,可能比大人更加數倍的難處理。但有一些不願面對現實的家長,以否認的態度不斷責罵與施壓,以致於更加惡化,或者暫時忍住壓住,最後產生的卻可能並非泛濫成災,而是猛烈的爆炸。

    一般成人除了嚴重的精神疾病之外,對本身的精神狀況較會有病識感,但小孩的焦慮症卻需要大人去發現與處理。在現代的主流觀念下,很多父母為了小孩的學業與未來的競爭力,可是花錢花時間,卯足力氣,當有天發現小孩不上學了,真是晴天霹靂啊!有些家長一直無法處理,每天和小孩打仗,到最後可能大人小孩都得了憂鬱症。

    如果在經過觀察和專業醫師、心理師的診斷,確認小孩的拒學行為是由於焦慮症所致,奉勸家長要面對現實,有所「覺悟」,這是一個難纏的問題,需要長期、多方位出擊的戰爭。這可能太過危言聳聽,但家長如能真正以審慎的態度去處理,至少使小孩有被拯救的可能性,大人的生活與心情也不會搞得一團糟。

    對於因焦慮所引發的拒學行為,藥物和心理治療雙管齊下,是目前被認為比較有效的方式,而家長、學校的積極配合,也是很重要的因素。治療體系、家庭、學校是三支重要的柱子,足以把小孩支撐起來,缺乏其中一支,就可能搖晃不停。所謂家庭的支持,包括父母、祖父母、兄弟姐妹、親友的共識,否則一齊人傅之,眾楚人咻之,可是很糟糕的狀況。另外,所謂學校的支持,包括行政體系、老師、同學,因為缺乏學校的拉力,即使心理師、家長卯足力氣,仍然很難推得動。

    儘管有很多書籍提出一些方法和理論,但焦慮症引發的拒學,處理的實務是多元而需隨機去應對與修正的,死守原則,可能失敗的機率很大。我們會去探聽一些成功的例子,他們所用的方法可能都不太一樣,這和現代心理學的多元化是相同的,而家人的同情與理解,全力的用心與付出則是一致的。

    最後,我們應認知,焦慮不一定是負面的,它可能是一些科學家、文學家、藝術家瘋狂創造的力量,運用得好,功成名就,任其惡化陷入瘋狂。另外,對成年人而言,宗教信仰也可以成為一種重要支撐力量。總之,來自先天氣質的焦慮症,並非只是拒學的問題而己,它可能會跟隨一輩子,如何讓小孩產生對抗自己內在問題,產生正面的力量,應是很重要的課題。2011/3/21王羅蜜多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rowmi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